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有效对接,2025年8月20日至22日,集成电路学院师生代表一行赴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产业调研与技术交流活动。本次实践由学院团委书记王凌越、学工办干部张祎宁带队,集成电路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8名研究生参与。
临港新片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集聚区之一,形成了覆盖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封测等环节的完备产业链。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产业一线,了解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前沿与市场需求,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明确方向。
一、系统认知:于临港展示馆观产业全局

活动首日,师生一行参观了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展示馆。通过专业的讲解与现代化的展陈,同学们系统了解了临港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重点产业的总体布局、发展规划与最新成果,对“东方芯港”的产业生态有了宏观而深入的认识。


2023级硕士生李龙谈到:“通过参观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展示馆,我直观感受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巨大动能。尤其是‘东方芯港’展区,让我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了切身体会。这次参观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也激发了对前沿课题的深入思考。”
二、深入一线:在龙头企业探产业前沿

在随后的行程中,同学们走访了多家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代表性企业,与企业技术专家和一线工程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上海江波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同学们考察了其先进的自动化测试产线与研发实验室,学习了存储芯片从设计迭代到规模化量产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2023级硕士生王希乐分享了收获:“江波龙的参观让我对其精密运作的自动化测试体系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印象深刻。通过与首席科学家及技术专家的交流,我对企业在存储芯片领域的技术攻坚方向与产业洞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随后,实践团来到上海帼计集成电路技术有限公司,深入了解芯片从设计走向产品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测试验证环节。通过对高端测试平台和车规级标准的学习,同学们对保障芯片可靠性与稳定性的工程化流程有了更为具象的认识。

2023级博士生段瑞斌谈到:“此次参访上海帼计,于我而言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契机。它使我不再仅局限于实验室的设计与仿真,而是亲眼见证了芯片从设计到量产背后不可或缺的测试验证环节。在高端测试平台和严苛的车规标准讲解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工程化之间所要求的精密与严谨。这激励我未来在研究工作中,要更具全局视野和产品思维,努力让科研工作扎根于真实的产业土壤。”


在司南半导体超级孵化器,其“创新策源、专业服务、孵投联动”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以及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全链式”服务,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2022级博士生郭欣蕊认为:“司南半导体孵化器精准地应对了半导体初创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这让我看到了临港在整合产业资源、构建创新生态方面的强大能力,也更坚定了我未来投身半导体领域,为攻克关键技术贡献力量的决心。”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参观设备生产车间,并与在中微工作的北大校友座谈,同学们对国产高端刻蚀设备的技术水平与产业化进程有了直观的了解。

2022级博士生朱玉表示:“此次在中微半导体的参观,让我们对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发展速度有了新的认识。公司在等离子体刻蚀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二十年坚持自主研发的创新文化,都令人振奋。与学长们的交流,也为我们展现了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的清晰路径。”
三、学思践悟:融个人发展于国家战略
为期三天的产业调研,让同学们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与未来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大家普遍认为,此次活动是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相结合的宝贵一课。
从展示馆的系统介绍,到对江波龙、司南、中微等企业的实地走访,我们不仅学习了存储、EDA、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也深刻体会到自主研发对产业发展的核心意义。这激励我们去思考如何将个人所学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这次临港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也对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规划有了更系统的认识。特别是看到中微半导体等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展现出的竞争力,让我感受到中国企业正从技术追赶迈向创新引领。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将个人研究方向与产业发展对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此次产业调研活动是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搭建高校与产业界的沟通桥梁,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我国集成电路事业培养和输送更多可担重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