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奕鹏
预聘副教授,博导
集成微纳系统研究所
研究领域: 压电MEMS、超声MEMS、传感器与执行器的设计、微加工、系统集成以及相关智能微纳系统在消费电子、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3月21日中午,“芯”学者说沙龙第十期在微纳电子大厦306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沙龙活动邀请了集成电路学院青年教师、预聘副教授、研究员卢奕鹏老师作为主讲嘉宾,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感知世界 微纳探新
Q:能否请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MEMS这个领域研究内容主要是什么呢?
A:这个领域主要是将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在微纳尺寸上融合,从而实现微型机电系统,进而实现对信号的采集转换,最终为工业产品提供决策参考。我们主要研究如何使用无源器件对信号进行感知,比如通过压电材料将外界压力信号转换为电学信号从而完成压力感知,或者通过外部电学信号激发材料内部产生应力进而驱动材料震动从而产生声波。
Q:您提到了压电传感,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呢?
A:比如在硅片上长一个压电薄膜,压力薄膜上下有电极,施加压力就有电流或者加电压它就会变化,在内部产生应力,产生声波,声波发出后反弹接收就可以做一个成像。比如去医院做B超,他就用超声对你体内的组织进行一个成像。还有可以利用超声进行能量传输,在切割肿瘤时使用“超声刀”,通过组织的抗性不同来调节声波能量,从而完成肿瘤切除但不损伤正常的人体组织。
思维择向,多元共进
Q:工程导向型思维和科学导向型思维有什么区别,它们有哪些主要的适用场景?
A:当一个研究领域处于追赶阶段,此时的首要目标是补短板,需要工程导向型思维来实现从无到有;而当一个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此时的首要目标是构建护城河来提升竞争力,需要科学导向型的思维来完成技术的革新,进而实现领域领跑。
Q:老师觉得出国留学的经历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A:我认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开拓国际视野有助于提升认知格局。同学们技术层面的积累在国内顶尖学府已经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而出国的价值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多元视角的塑造上。通过接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术环境,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事物本质,突破固有认知的局限,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思辨能力与多维度的分析视角。
Q:对于一个初入科研的学生,如何选择科研方向?
A:我想需要从自己的学习背景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来选择科研方向。但兴趣也是需要培养的,方向并非一成不变,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中,会逐渐发现更加感兴趣和符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接触到不同角度的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争取有机会可以享受科研,虽然结果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卢奕鹏教授以知行合一的理念,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高度与实践深度的精彩报告。他不仅系统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历程和学术成果,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完整视角,深入解读了MEMS技术在智能感知领域的发展图景。这场充满洞见的学术交流,既拓展了同学们的前沿认知,也启迪了科研思维。希望同学们在汲取卢老师宝贵经验的同时,将学术理想转化为创新实践,共同书写我国集成电路领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