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芯”学者说沙龙第九期在微纳电子大厦227会议室举办。人工智能研究院、集成电路学院集成微纳电子系青年教师、助理教授唐希源老师与集成电路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活动由集成电路学院团委杨佑铭同学主持。
活动开始,杨佑铭同学首先介绍了“芯”学者说系列活动的意义和发展概况,向本次活动的嘉宾唐希源老师以及参与活动同学们表达了感谢。
唐老师对自己的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求学经历以及在SiliconLabs司的芯片设计经历进行了介绍。唐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案例,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关于芯片设计的不同要求和规范,再到如今,出于对前沿技术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渴望,唐老师选择再次回到学术道路,持续向更深入的领域进行钻研。目前,唐老师的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模拟/混合信号芯片,人工智能芯片。
在随后的访谈环节,唐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于一些直博的同学提到不太适应科研强度的问题,唐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介绍自身在国外留学时需要独自完成所有事情,这是一种和本科完成不同的生活状态,需要同学们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同时驱动下,积极、主动做好身份转变的心理建设,使得自身状态的转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完成。针对科研工作,唐老师基于自身的设计经验,与同学们详细探讨了关于芯片设计中仿真与流片结果偏差较大的原因、不同工艺条件所需考虑因素等问题。同时,对于刚刚开始入门科研领域的同学,唐老师建议大家多阅读对应方向的tutorial和survey,并多读一些高质量的综合性文章,然后针对某个方向再具体去调研,这样就可以既全面,又具体地把握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动态。
唐老师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学术魅力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丰富精彩的学术沙龙,让各位同学受益匪浅。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唐希源老师生动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以及研究方向,深入剖析了集成电路设计在当前AI大时代下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潜力。从设计仿真到流片测试,唐老师的分享为同学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学院的同学们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国家产业方向相结合,积极探索,勇于突破,做有梦想,有追求的“芯”青年,为国家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