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包括集成微纳电子、设计自动化与计算系统、集成电路设计、集成微纳系统。本学科紧扣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技术任务,致力于解决器件、设计、制造以及系统集成等方向的核心科学及工程问题;结合集成电路科学前沿和产业重大需求,推动学科基础研究、先导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衔接,注重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本学科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及经济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集成电路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工程实践型人才以及领军型人才,支撑和推动集成电路知识创新与产业发展。
本学科点拥有相对完整的集成电路课程体系基础,建立了涵盖基础理论、前沿技术、交叉知识、实践实训等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覆盖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个阶段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案。拥有了一支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集成电路师资队伍。本学科建有比较完备的教学科研平台群。拥有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微电子器件与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等多个国家、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以及“后摩尔时代微纳电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形成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鲜明的国际前沿教学科研体系。
目前,该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四个,即集成微纳电子、集成电路设计、集成微纳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与计算系统。这四个研究方向均是当前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
1. 集成微纳电子
面向后摩尔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前沿,探索纳米尺度与原子尺度下的器件集成制造方法,发展新原理、新材料与新范式的信息器件,解决集成电路技术面临的尺寸瓶颈、功耗瓶颈与算力瓶颈问题。主要面向集成电路基础材料、器件物理、制造工艺、封装测试和系统集成等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原子尺度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新原理逻辑与存储器件、神经形态器件、低维半导体、宽禁带半导体、柔性半导体等新材料与器件、三维集成与封装测试、异质集成系统等。
2. 集成电路设计
系统级芯片设计涉及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电路与系统等交叉领域,是集成电路学科前沿和产业核心;主要面向系统集成芯片设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硬件设计等研究方向,重点开展面向类脑芯片、传感器接口芯片、高速通信芯片、射频芯片、AIoT、数模转换器、可测性设计和设计方法学等前沿研究。
3. 集成微纳系统
集成微纳系统技术涉及微电子学、力学、机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实现信息感知与信息交互的核心技术;主要面向微纳加工技术、微纳传感器与执行器、集成智能微纳系统等研究方向,重点开展先进微纳加工技术、物理量微纳传感器、微纳生化传感器、微纳执行器、多功能集成智能微纳系统等前沿和应用技术研究。
4. 电子设计自动化与计算系统
本方向是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主要面向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含系统级设计、数字逻辑设计与验证、物理实现与验证、泛模拟与封装仿真、器件工艺模型、TCAD等),集成电路设计方法,计算机体系结构及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硬件安全、DTCO/STCO协同设计等前沿研究。
二、2024年集成电路学院招生导师
序 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1 |
集成微纳电子 |
蔡一茂、程哲、傅云义、贺明、黄芊芊、黄如、康晋锋、黎明、刘力锋、孙仲、唐克超、王金延、魏进、吴恒、吴燕庆、杨玉超、张兴 |
安霞、韩德栋、孙雷、王茂俊、许晓燕 |
2 |
集成电路设计 |
陈中建、盖伟新、何燕冬、贾天宇、廖怀林、马宇飞、汝嘉耘、沈林晓、唐希源、王源、燕博南、叶乐、于敦山 |
崔小欣、贾嵩、刘军华、鲁文高、张雅聪 |
3 |
集成微纳系统 |
韩金池、李志宏、卢奕鹏、王路达、王玮、吴文刚、杨振川、于晓梅、张海霞、张锦文、郑雨晴 |
高成臣、刘鹏、于民、张威、赵前程 |
4 |
电子设计自动化与计算系统 |
杜刚、黄鹏、李萌、梁云、林亦波、刘飞、刘晓彦、孙广宇、王润声 |
|
导师介绍:https://ic.pku.edu.cn/szdw/ysfc/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