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学号 |
姓名 |
论 文 题 目 |
导师姓名 |
1 |
2001111249 |
叶思源 |
高能效混合架构模数转换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张兴 |
2025年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名单
序号 |
学号 |
姓名 |
论 文 题 目 |
导师姓名 |
1 |
2001111249 |
叶思源 |
高能效混合架构模数转换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张兴 |
2 |
2001111238 |
王凯枫 |
超低功耗隧穿晶体管的大规模集成与应用研究 |
黄芊芊 |
3 |
2001111250 |
张泊洋 |
面向光通信的超高速收发机设计研究 |
盖伟新 |
4 |
2001111229 |
李立业 |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超表面的振幅与相位调制研究 |
吴文刚 |
5 |
2001111227 |
胡逸轩 |
基于随机计算的神经网络模型与加速器协同设计研究 |
王润声 |
5 |
2001111248 |
杨振 |
离子型神经形态器件及计算技术研究 |
杨玉超 |
7 |
2001111224 |
单林波 |
新型忆阻神经形态器件与集成研究 |
蔡一茂 |
8 |
2001111245 |
杨昊璋 |
基于电荷俘获型晶体管的新型计算范式与系统研究 |
康晋锋 |
9 |
2101111346 |
高旭 |
基于液态金属连续电润湿的可编码流场研究 |
王玮 |
10 |
2001111243 |
项泽华 |
基于硬磁材料的可重构柔性电子器件研究 |
张海霞 |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介绍
叶思源
叶思源在博士期间主要从事高性能模数转换器和模拟前端芯片设计。他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在芯片设计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在导师指导下,叶思源在国际顶级会议ISSCC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篇,在JSSC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篇。其中,他的代表性成果被评选为ISSCC 2024 ADC领域亮点论文,并入选2024年度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名单。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叶思源先后获得SSCS国际固态电路协会博士生成就奖、国家奖学金和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毕业寄语:博士生涯临近终点,回望过去,曾经的探索,拼搏和积累都成为了人生宝贵的财富。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希望师弟师妹们珍惜时间,以终为始,度过一段充实无悔的学习科研时光。
王凯枫
王凯枫在博士期间专注于新型低功耗器件的大规模集成与应用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她与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和创新平台等深度合作,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款基于量产工艺平台的硅基隧穿晶体管和标准CMOS混合集成的超低功耗电路,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功耗集成电路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王凯枫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2篇(含专业顶级会议IEDM和专业顶级期刊EDL、TED等),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2项,曾获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三好学生等重要奖励荣誉,并入选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
毕业寄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张泊洋
张泊洋在博士期间的研究聚焦于光通信超高速收发机设计,针对传统DSP收发机依赖先进工艺,面积大功耗高的问题,研制出400Gb/s光通信模拟收发机芯片,能效与面积优于主流5nm/7nm工艺的DSP收发机,具有低成本,不依赖先进工艺,技术可控的优势。针对激光调制器的大摆幅输入需求,研制出200Gb/s PAM4 CMOS大摆幅发送机芯片,功耗仅为主流SiGe芯片的25%,可代替光模块中的分立激光器驱动芯片,降低光模块功耗,提升集成度与通信密度。针对无源光接入网络中突发信号的传输难题,研制出50G突发接收芯片,将锁定时间由200ns降低至15ns。博士期间,张泊洋在集成电路领域最高水平学术期刊与国际会议JSSC、ISSCC和VLSI上发表论文7篇,其中一作4篇,并作为研究生骨干参与科研项目6项,多项科研成果进行了产业转化。
毕业寄语:前进是希望,启程是未来,迈步大于句点,每一篇故事都有自己的旅途。
李立业
李立业在博士期间围绕表面等离激元超表面这一学科前沿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在显色方面,利用相位调制超表面产生了高饱和度光栅型结构色,色域达到了Adone RGB的1.5倍以上;在传感领域,采用横电模式表面晶格共振理论进行角度调制传感,打破了传统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的限制,实测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在宽带吸波器方面,提出近场相位相消吸波机制的可见光宽带吸波器,避免了传统设计方法对高损材料和复杂结构的依赖,便于对局域光场的再利用。李立业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在国际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1篇,这些研究成果在相关学士领域引发了积极反响。
毕业寄语
毛泽东思想是指导科研成功的重要法宝,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打持久战!。
胡逸轩
胡逸轩在博士期间围绕神经网络模型与随机计算加速器芯片的协同设计展开研究,形成了从理论优化到芯片验证的全随机架构设计方案,有潜力解决边缘端芯片的功耗与硬件资源瓶颈问题。他的工作支撑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关于随机计算推理芯片的科研任务,主导研制了两款新型随机计算加速器芯片;其中,第二款芯片提出了基于隐式量化比特流的全随机架构DNN推理加速器设计方法,可支持高效、可扩展的DNN推理,基于28nm CMOS工艺流片测试,在INT4精度下达到534.6 TOPS/W能效与4951 GOPS/mm²面积效率,同时,与二进制架构相比大幅提升了容错性,在相同错误率下平均减少66.0%的推理准确率下降。此外,他进一步提出了面向Transformer模型推理的高效准确的GELU与Softmax的随机计算电路设计方法。胡逸轩以第一作者在EDA领域顶级会议DAC/ICCAD以及电路设计领域权威期刊IEEE SSCL等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他通过编码理论创新、电路架构设计与模型协同优化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从理论改进、单元设计到芯片验证的全随机架构设计方案,为高能效、高容错的边缘端推理提供了基于随机计算的解决方案。在校期间,他曾获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华为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在校招中,胡逸轩通过了中兴通讯面向全球的“未来领军”人才计划,获得了最高级别的“蓝剑”荣誉。
毕业寄语:人生和科研都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困难卡住而止步不前。在复杂繁琐的任务中,总是要记得从当前能做的地方开始一点点做起来。借用饺子导演一句话送给师弟师妹们——出来混,最重要的就是要“出来”。
祝同学们和我自己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也祝集电的同学们科研顺利,万事顺遂~
再喊一次,少年志!中国芯!
杨振
杨振于博士期间在神经形态计算器件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他围绕离子型神经形态器件开展多维度研究,从材料特性、器件制备到单元设计和网络构建,建立了完整的研究体系。
在基础研究方面,杨振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同时在Nature Electronic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合作论文7篇,其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广泛认可,Google Scholar总引用超过500次。
在技术转化方面,作为核心研发成员,他参与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阻变存储器工艺,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应用于脑机接口解码芯片和AI加速芯片的制造,完成多次工程流片验证。
在知识产权方面,杨振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以学生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6项(已授权2项),展现了突出的创新能力。
杨振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以及华泰证券科技奖学金、芯青年奖学金等多项奖励。
毕业寄语:坚持实践,补齐不足;大胆突破,小心求证。
单林波
单林波在博士期间聚焦于神经形态计算体系中关键器件与集成架构的研究,系统开展了多功能忆阻神经形态器件及单片三维集成贝叶斯神经网络硬件的研究工作。围绕忆阻神经形态计算方向深入探索,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篇,其中包括发表于微电子领域国际顶级会议 IEDM 的研究成果。在科研之外,单林波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竞赛活动,曾荣获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总决赛一等奖,并获得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华为奖学金等重要荣誉。
毕业寄语:在探索中前行,在细节中精进
杨昊璋
杨昊璋在博士期间,围绕新型计算技术前沿领域中“基于新器件的新型计算范式及其架构实现”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聚焦于电荷俘获型晶体管器件,在新型计算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系统性地从器件、阵列、电路到系统多个层面开展了新型计算范式与系统架构实现方面的协同创新设计,在系统的可扩展性、准确性、安全性与智能性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入选国际器件与系统技术发展路线图IRDS 2023。杨昊璋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3项已获授权。
杨昊璋在专注科研之余,还积极投身学生工作,曾担任微纳电子学系团总支常务副书记,组织策划了“少年志·中国芯”主题宣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践行爱国卫生运动”主题党团日、“迎建党百年”主题团日等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活动,积极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呈现出科研与服务并重,专业与担当并行的品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追求。
杨昊璋在博士期间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等荣誉称号,获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李慧荣奖学金、北京大学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北京大学三等奖学金、集成电路学院华为奖学金。
毕业寄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高旭
高旭在博士期间围绕镓基液态金属微流控功能器件开展多项研究工作,包括基于液态金属电流体动力学的致动新方法与器研究、液态金属可重构超表面研制等。相关工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期刊论文4篇,会议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已授权1项)。上述工作既有对基础科学问题的探索,也包含对工程技术瓶颈的突破与应用,这种多元的研究经历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未来,他将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争取将成果写在科技强国之路上。
毕业寄语:剖析科学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究自我的过程,愿同学们在广结科研硕果的同时,能够更清晰的认识自己,更坚定的成为自己。
项泽华
项泽华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基于硬磁材料的可重构柔性电子器件,通过重构器件的性能和传感模态,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篇,包括期刊论文3篇,会议论文2篇。博士期间曾获得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董氏奖学金、华为奖学金、优秀科研奖等荣誉,曾任IEEE北京大学学生分会副主席。
毕业寄语:青春是一场奔赴远方的旅程,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愿大家勇敢地走向世界,保持热爱,坚守初心。愿此去繁花相送,再相逢依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