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17篇论文在ICCAD 2025大会发表
近日,以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7篇论文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44届国际计算机辅助设计会议(ICCAD 2025)上发表。这17篇论文内容涉及新型EDA算法、人工智能调度、映射和加速器设计方法、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多个学术前沿领域。同时李萌、林亦波、贾天宇等多位学院老师为会议TPC成员,梁云、李萌、贾天宇、马宇飞老师为会议分论坛主席。同时,李萌老师在会议组织特别论坛,聚焦大模型时代的机器学习隐私保护算法与芯片设计。
本次会议中,林亦波老师指导的博士生马瑞阳、任毅参加ICCAD CADathlon编程竞赛获得第二名,赵春源的论文《GTA: GPU-Accelerated Track Assignment with Lightweight Lookup Table for Conflict Detection》获得后端最佳论文奖提名。李萌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傅子酌在ICCAD ACM Student Research Competition (SRC)中获得本科生组第一名。
部分参会师生合影
博士生马瑞阳、任毅获得ICCAD CADathlon编程竞赛第...
2025-11-14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唐希源受邀在2025亚洲固态电路会议(A-SSCC) Rising Star Express做报告
近日,2025年亚洲固态电路会议(Asian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A-SSCC)在韩国大田召开。该会议是亚洲地区固态电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青年研究人员,共同探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
唐希源助理教授受邀在“Rising Star Express”专题论坛上作学术报告,题为” Energy-Efficient Circuit Techniques for Emerging Sensor Nodes”。在报告中,唐希源系统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高性能信号链前端、电容传感读出芯片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了新型放大器结构、时间域信号处理技术等多个方向。这些研究工作为未来低功耗、智能化的边缘系统提供了新的电路优化方案,也展示了团队在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
A-SSCC每年举行Rising Star Express,邀请四位青年研究人员做相关前沿报告,旨在展示亚洲青年学者在固态电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唐希源双...
2025-11-13
未名·芯论坛 | 第六十八期成功举行
2025年11月10日,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后摩尔时代微纳电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及北京大学校友会半导体分会联合主办的未名·芯论坛系列讲座第68期在微纳电子大厦103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期邀请到《Nature Electronics》副主编Matthew Parker博士以 "Publishing with Nature Electronics" 为题作报告,讲座由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王玮教授和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宋柏研究员共同主持。来自校内外多个学科的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共同探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发表与传播。
在报告中,Parker博士回顾了《Nature》自1869年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强调期刊致力于及时发表科学各领域重大进展,为全球科学家服务,并促进科研成果向公众传播。他介绍了Nature Portfolio系列期刊的出版理念,《Nature Electronics》的办刊愿景,以及针对会议论文和生成式AI使用的政策。在编辑团队架构与审稿流程方面,Parker...
2025-11-12
无锡北京大学EDA研究院“支持7nm及以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线方法及EDA软件研究”荣获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
近日,江苏省科技厅印发2025年度省科技重大专项相关立项文件,无锡北京大学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EDA研究院”或“研究院”)凭借“支持7nm及以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线方法及EDA软件研究”项目获得立项支持。此次立项为高新区辖内单位首次获得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不仅彰显了研究院在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的科研实力,更体现了江苏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该项目旨在突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线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DA软件工具链。项目实施后将显著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平,助力解决高端芯片研发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推动无锡市乃至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江苏省科技重大专项是全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而组织推进的重大科技计划。该专项旨在通过系统布局和重点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引领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和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协同,赋能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无锡北京大学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是...
2025-11-10
未名·芯论坛 | 第六十七期成功举行
11月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111”计划、北京大学校友会半导体分会和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未名·芯”论坛系列讲座第六十七期,在微纳电子大厦103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讲座特邀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Prof. Mario Lanza带来题为“Memristive materials and devices for post-Moore electronics”的精彩报告。讲座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贺明研究员和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陶耀宇研究员共同主持。
忆阻器凭借其可调电阻特性和非易失性,被视为突破传统Flash、DRAM和SRAM在密度与能耗方面瓶颈的潜在核心器件。在报告中,Lanza 教授系统阐述了忆阻器在后摩尔时代的广阔应用前景及当前面临的发展挑战,他特别指出,当前忆阻器研究中普遍存在测试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对相关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总结了该领域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包括提升器件耐久性与稳定性、降低工作电压与电流、发展...
2025-11-10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与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署课程共建合作协议
2025年11月7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与胜科纳米半导体学院研究生课程共建签约仪式在微纳电子大厦隆重举行。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教授、副院长刘晓彦教授、刘力锋教授、周正老师,胜科纳米半导体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原、胜科纳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明胜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仪式,共同见证集成电路领域高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迈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本次合作双方联合共建的《集成电路失效分析》课程,将作为实践类选修课程正式纳入集成电路学院研究生培养体系,实现企业专业课程与高校教学体系的衔接。此举标志着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共育集成电路产业核心人才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集成电路学院蔡一茂院长指出,《集成电路失效分析》课程以“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核心设计理念,既深耕集成电路领域前沿理论教学,又依托胜科纳米的企业实践基地,实现课堂知识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他强调,此次合作是校企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集成电路学院将全力支持课程建设,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发展与行业人才培养互通。
胜科纳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明胜表示,胜科纳米北京子公司将为实践基地提供全方位资源保障,确保学生...
2025-11-04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在高精度模拟计算方向取得重大进展
矩阵方程求解是线性代数的核心内容,在信号处理、科学计算及神经网络二阶训练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相较于常规矩阵乘法,矩阵求逆操作对输入误差的敏感性显著更高,因此对计算精度提出了严格要求。然而,采用数字方法实现高精度矩阵求逆的计算开销极大,其时间复杂度可达立方级。随着大数据驱动类应用的兴起,这种高复杂度计算给传统数字计算机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在传统器件尺寸缩放逼近物理极限、传统冯·诺依曼架构面临“内存墙”瓶颈的双重背景下,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一算力瓶颈的背景下,模拟计算因其通过物理定律直接实现高并行、低延时、低功耗运算的先天优势,重新进入研究视野。然而,传统模拟计算受限于低精度、难扩展等固有缺点,逐渐被高精度、可编程的数字计算所取代,成为存于教科书中的“老旧技术”。
基于阻变存储器阵列的模拟矩阵计算技术,被视为有望解决上述难题的路径之一。特别是基于“阵列-运算放大器”闭环反馈原理设计的矩阵求逆电路,能够实现矩阵求逆的一步式求解。尽管此类电路具备高速、高能效的计算潜力,但其固有的低精度特性仍是关键瓶颈,同时电路的硬连接结构也对其可扩展性构成挑战。此外,在模拟矩阵乘法计算中,可...
2025-11-02
北京大学发布面向学术研究的开源围栅模型与预研工艺设计套件
近日,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了面向围栅(GAA)纳米片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模型PHIMO,以及基于PHIMO的预研类工艺设计套件PKP,为集成电路领域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撑。
器件集约模型(Compact Model)与工艺设计套件(Process Design Kit, 简称PDK)是连通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桥梁。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与PDK紧密配合,支持基于该工艺的电路设计。为了支撑面向先进工艺的教学与科研,需要具有预研属性的虚拟PDK(Virtual PDK),例如亚利桑那大学开源的ASAP7。预研类PDK不与任何实质的工艺制程关联,通过整合关键的趋势性预测,为相关方向的前沿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基于此目的,北京大学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器件模型与预研PDK系列:PKP(Peking University Predictive PDK)。此次发布的是面向3纳米围栅纳米片技术的开源预研套件PKP3,包含了北京大学提出并发展的PHIMO系列集约模型、基于虚拟设计规则的PCell、标准单元库和SRAM单元的设计,不同阈值电...
2025-10-29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胡鸿杰荣获2025 iCANX科学人才论坛青年科学家奖
10月20日至21日,2025 iCANX科学人才论坛在香港湾仔会议展览中心圆满举办。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和创新者,共同围绕创新、科学、技术、投资、管理及发展六大主题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展开探讨。
颁奖典礼上,iCANX青年科学家奖、iCANX创业奖和iCANX创新奖正式揭晓,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杰出青年学者参与竞选青年科学家奖,最终10人获此殊荣。其中,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助理教授胡鸿杰凭借其在可穿戴超声成像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潜力成功获得iCANX青年科学家奖。
获奖名单:
Edwin C.Y. Tso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ian Tian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nfeng Li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Yujia Zhang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Au Man Ting (The Hon...
2025-10-27
未名·芯论坛第六十六期暨卓胜微奖学金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10月1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及多家平台联合主办的“未名·芯”论坛系列讲座第六十六期暨卓胜微奖学金签约仪式,在微纳电子大厦103报告厅成功举办。活动由副院长鲁文高主持。
活动开始,鲁文高对卓胜微电子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签约仪式正式开始,标志着双方在深化校企合作、共育集成电路尖端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活动特邀江苏卓胜微TANG ZHUANG(唐壮)带来题为“从IDM特色工艺到泛模拟应用”的精彩讲座。唐博士从射频模拟行业的发展脉络出发,分析了产业在技术、资源与生态层面的演进,并结合IDM模式的实践经验,分享了他对未来泛模拟领域趋势的思考。
唐博士指出,过去射频模拟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工艺能力的限制,设计往往需要在性能与制造可行性之间寻求平衡,企业主要依赖外部代工与供应链合作来实现增值。在这一阶段,行业的技术与生态相对固化,创新更多集中在单点器件层面。面向未来,随着工艺平台与系统需求的深度融合,产业正逐步回归“技术本质”与“工程根基”。他提出,应通过下沉物理资源、加强设计与工艺协同(DTCO)来提升资源效率,并从材料、三...
2025-10-21
未名·芯论坛 | 第六十五期成功举行
2025年10月12日,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后摩尔时代微纳电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及北京大学校友会半导体分会联合主办的未名·芯论坛系列讲座第65期在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103报告厅举行。本期邀请到意大利帕维亚大学(University of Pavia)教授、著名模拟/混合信号电路设计专家 Franco Maloberti 以 "Do CAD Tools Help or Hurt Analog Design?" 为题作报告,讲座由唐希源研究员主持。
Maloberti 教授回顾了从1970年代至今的模拟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Analog Computer-Aided Design)发展脉络,见证了电路设计从需要手绘电路板和肉眼检查到一键即可完成电路仿真和版图验证的发展历程。接着,Maloberti 教授从模拟电路设计者的个人生涯发展视角出发,将职业发展阶段概括为beginner、designer、expert、educator 和 manager 五种状态...
2025-10-05
北京大学关工委调研指导集成电路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
9月29日,北京大学关工委赴集成电路学院,开展了关心下一代工作调研会。北京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孙丽,副主任郝光安、宋豫秦,老同志副秘书长刘寿安,委员安国江、刘宝栓、莫多闻、杨展澜、张蓓参加调研。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王源,副书记、关工委副主任张舒,副书记刘军华,关工委委员吉利久、王漪,退休老教授甘学温、倪学文,及团委书记、关工委秘书长王凌越等参加座谈。会议由张舒主持。
会上,王源介绍了集成电路学院关工委工作情况。一是铸魂育人守初心,夯实理想信念根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强化青年师生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健全机制强保障,提升工作运行效能,形成“党委统领、关工委牵头、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三是发挥“五老”传帮带,助力青年全面成长,系统构建传帮带机制,融入“暖芯、关芯、爱芯”育人体系,为青年师生成长注入智慧力量。四是精准服务聚人心,强化双向赋能机制,通过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为老服务工作,凝聚“银龄力量”,实现服务保障与育人实效双提升。五是持续创新促发展,谱写工作新篇章,继续以...
2025-09-28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果荣获2025年度“CCF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9月2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公布了2025年度“CCF科技成果奖”评选结果。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定制架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完成单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完成人:孙广宇、董德尊、张宸、关义金、梁云、王润声)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对芯片算力、能效和可靠性等指标的需求飞速增长,受限于摩尔定律的放缓,通用处理器架构已难以满足这些严苛需求。因此,发展面向特定领域需求的定制架构芯片已成为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基础。该项目针对领域定制架构设计中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和自动化设计工具的核心难题,提出了一套面向芯片定制架构设计的资源表征与综合评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软硬件协同自动化设计、“算法-架构”协同优化、“架构-工艺”协同可靠性仿真等创新设计方法,显著提升定制架构的处理效率与设计效率。
图1: (a) 架构表征与评估理论; (b) 架构自动化设计方法; (c) 架构协同优化方法
项目取得的八篇代表作论文发表于芯片架构设计与自动化领域的国内外顶级...
2025-09-25
集成电路学院举办1981级同学返校活动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9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1981级同学返校活动在集成电路学院103报告厅举行,时任教师代表吉利久、倪学文、甘学温、张天义、莫邦燹等老教授应邀参加。会议由学院教授郝一龙主持。
会上,学院副院长鲁文高代表学院对各位校友重返母校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问候,并介绍集成电路学院发展情况,校友代表李晓光做了致辞,各位毕业生向与会老师介绍了毕业后的学习工作情况。院长蔡一茂向各位校友送上祝福,并希望大家常回来。各位老教授也先后在会上讲话。
座谈会在欢聚的喜悦和浓浓的温情中顺利结束。最后,81级同学们合影留念,并期待再相聚。
2025-09-23
集成电路学院教师担任MLCAD 2025大会共同主席,推动机器学习与IC设计自动化融合
2025年9月8日至10日,ACM/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hine Learning for CAD(MLCAD 2025)在美国加州圣克鲁斯举行。作为机器学习辅助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MLCAD聚焦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电子芯片与系统设计自动化的各个方面,涵盖算法、工具、应用案例、基准测试及大模型辅助设计等前沿方向。
我院林亦波副教授受邀担任本届大会共同主席(General Co-Chair),与来自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马里兰大学、Synopsys等国际知名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共同组织本次会议。这不仅体现了我院在EDA与AI辅助芯片设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标志着我院在推动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设计融合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MLCAD 2025由ACM SIGDA与IEEE CEDA联合主办,会议论文将被收录进ACM与IEEE联合出版的正式会议论文集,并收录于IEEE Xplore与ACM Digital Library数据库。会议议程还包括了工业论坛、竞赛及专题讨论,为全球学术界与产业界提供深入交...
2025-09-21
未名·芯论坛 | 第六十四期成功举行
9月16日上午,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后摩尔时代微纳电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及北京大学校友会半导体分会联合主办的“未名·芯”论坛系列讲座第六十四期在微纳电子大厦103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邀请德国德累斯顿纳米电子材料实验室(NaMLab)的副科学总监 Uwe Schroeder带来题为“Doped HfO2-based ferroelectrics - Trends and Challenges”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唐克超研究员主持。
铁电存储器技术凭借其高速、低功耗和非易失性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存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众多候选材料中,氧化铪基铁电材料因其与主流半导体CMOS工艺高度兼容,并且在纳米尺度下仍能保持稳定的铁电特性,展现出卓越的微缩潜力和3D集成可行性,因而成为当前学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Uwe Schroeder博士聚焦于铁电氧化铪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在未来器件中的集成探索,致力于解决该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挑战。
讲座中...
2025-09-09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在人工智能隐私计算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高效运行 Transformer 模型,已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用户的输入数据往往涉及医疗、金融、语音等高度敏感的内容,而大模型的参数本身则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如何做到“既能用,又安全”,是隐私计算研究必须解决的关键挑战。然而,现有的隐私推理框架往往依赖同态加密(HE)处理线性层、依赖多方安全计算(MPC)处理非线性层,不可避免地引入频繁的协议切换与通信,导致开销居高不下。以往的工作虽然尝试在层与层之间进行有限的融合,但受制于密文比特宽度膨胀和运算协议效率不足,其提升效果仍相对有限。
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李萌助理教授团队与 TikTok 的联合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隐私推理框架 BLB(Breaking the Layer Barrier)。BLB 的核心思想是“打破层级边界”,不再将一层作为基本单位,而是将模型拆解到算子级别进行细粒度融合。在 Transformer 模型中,诸如 LayerNorm、GeLU、Softmax 等非线性层都可以分解为多个线性算子与非线性算子的组合。BLB 通过将这...
2025-09-04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唐克超研究员团队与合作者在新型忆感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在神经元中,离子(如 Na⁺、Ca²⁺)的流动构成了大脑处理信息的“信号语言”——它们穿越细胞膜,引发神经元的兴奋与响应,实现感知和记忆。正因如此,模拟这种“离子驱动”的感知与记忆行为,已成为类脑电子器件研究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水下、盐水或体液等典型“湿环境”中,开发能同时具备感知功能和信息留存能力的器件,对于类脑计算、智能机器人、生物接口、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水中丰富的可移动离子也带来了根本性的挑战:它们会在纳米尺度上迅速屏蔽电场,形成所谓的 Debye 屏蔽效应。这不仅限制了离子的响应速度,也使得传统器件在液体环境中往往依赖外加电压,限制了器件设计的灵活性。
图1 基于VO2-In材料体系的无偏压离子忆感器
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唐克超研究员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无源忆感器(Memsensor)。该器件可通过材料表面的离子迁移速率感知液体中盐浓度,并将这种环境信息写入材料本身,实现无电源、可保持的“记忆”功能。忆感器由 VO2薄膜和紧贴其表面的铟(In)金属构成,利用固液界面的内建电...
2025-09-04
集成电路学院组织师生集中观看九三阅兵
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为保障全院师生有序观看,集成电路学院在微纳电子大厦103报告厅与新燕园校区教学楼210教室等地设置多个集中观看点,同步直播阅兵仪式盛况,共同见证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
上午9时,阅兵仪式正式开始。当雄壮的国歌声通过屏幕传来,全体师生自发起立,齐声高唱,庄严的旋律回荡在每个会场。随着阅兵式的推进,一个个方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空中护旗梯队由多型直升机组成多个编队,护卫着旗帜飞过天空。徒步方队体现着“一老一新”的特点;装备方队按实战化联合编组,展示了我军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
庄严隆重的场面、铿锵有力的步伐、威武雄壮的装备方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充分展现了国家强大的国防力量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观看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全神贯注,情绪高昂,不时为人民军队的飒爽英姿和自主研发的先进武器装备鼓掌喝彩,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洋溢在各个会场。
值得一提的是,观礼台志愿者、集成电路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孔子琛、周正华,广场合唱团成员、2025级博士研究生王嘉瑞,...
2025-09-04
燕启芯程—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隆重举行2025年开学典礼
2025年9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在微纳电子大厦103报告厅隆重举行。
集成电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军华,副院长刘晓彦、鲁文高,校友代表、北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卜伟海,班主任代表胡鸿杰、卓有为,教务办公室金莲玉,团委书记王凌越,学生工作办公室周安东,学生辅导员许柏城、卢大伟、高一同学,以及集成电路学院全体2025级新生参加典礼。典礼由党委副书记张舒主持。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典礼正式开始。
党委书记王源教授发表致辞。他代表学院向全体新生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祝贺,回顾了北大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国家战略科技的宏大图景,强调同学们正站在科技强国时代使命与个人学术追求交汇的起点上。他勉励大家志存高远、勇于创新、涵养格局,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勇担科技报国重任。他寄语新生在北大“集成”梦想,于时代“铸芯”前行,不负韶华,奋楫启航。
随后,卜伟海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结合自己在北大求学九年的经历,勉励同学们珍惜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机会,锤炼系统思维,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他鼓励大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