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2024-03-19
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曹立泉副书记一行来访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2024年3月14日下午,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曹立泉,人力资源部主任丁鹏,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学良,光传输事业部部长瞿鹏飞,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事业部副部长黄晓宗等一行来访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学院党委书记王源,院长蔡一茂,副院长王玮、鲁文高,党委副书记张舒参与交流。王源书记主持会议。
王源对曹立泉一行的来访表示诚挚的欢迎,接着鲁文高介绍了近年来集成电路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果。黄晓宗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的历史沿革、组织架构、专业方向和发展现状,并表达了研究院希望在多方面与集成电路学院开展合作的需求。
会上,双方围绕人才引进、科研交流、项目合作等方面展开了积极讨论并找到了许多契合的研究方向及合作模式。曹立泉对集成电路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期待未来双方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增进学院对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的了解,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交流。
-
2024-03-18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2篇文章入选2024年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国际研讨会(FPGA 2024)
近日,2024年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s,FPGA 2024)于3月3日在美国加州蒙特雷召开,会议长文接收率为22.47%,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共有2 篇论文在会上发表,成果涵盖新硬件设计与FPGA编程语言,领域特定编译框架等多个方面,相关内容简介如下:
图一博士生郝晓辰
图二博士生肖有为
(一)面向FPGA和GPU性能可移植的统一编程框架
张量计算在深度学习、量子计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非常适合在FPGA和GPU上实现显著加速。将相同的算子在这两类设备上实现,可以充分发挥它们在能耗、精度、延迟等方面的各自优势。然而,由于这两类设备采用完全不同的编程模型,用户需要分别进行编程和优化,极大限制了具有这两类设备的异构系统的广泛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大学梁云教授团队提出统一编程框架POPA。该框架利用架构抽象实现了同一算子描述的可移植性,然后通过对抽象硬件的专门化处理实现了在不同平台上的高性能。PO...
-
2024-03-15
泰瑞达公司王涛总监一行来访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2024年3月13日上午,全球知名测试设备与方案提供商泰瑞达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王涛、经营策略总监NATALIAN ZHAOYAN ZHAI DER、销售经理张仲源、应用工程师邵帅来访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学院院长蔡一茂教授、副院长刘晓彦教授、贾嵩研究员、崔健高级工程师、王宗巍副研究员、叶红飞工程师参与交流。
蔡一茂首先对王涛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接着向他们介绍了北京大学集成电路的学科建设情况。贾嵩介绍了集成电路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随后,NATALIAN向参会人员讲解了泰瑞达公司针对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推出的“大学计划”项目,表达了借助此项目以人才培养为起点与集成电路学院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殷切愿望。
会上,双方围绕“大学计划”中的课程安排和实验条件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双方均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加强沟通,进一步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2024-03-15
集成电路学院林亦波研究员团队学生赵春源在ISPD2024会议上荣获“GPU/ML加速布线竞赛”第一名
近日,2024年国际物理设计竞赛结果在第三十三届国际物理设计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Design, ISPD)上揭晓。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设计自动化与计算系统系林亦波研究员指导工学院本科生赵春源荣获第一名的佳绩。
本届竞赛由英伟达主办,题为“GPU和机器学习加速大规模全局布线(GPU/ML-Enhanced Large Scale Global Routing Contest)”,该奖项吸引了来自包括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等地的研究团队组成的52支队伍参加。北京大学团队提出的高效GPU异构并行布线算法,在竞赛中斩获最高成绩,有望通过异构并行计算提高芯片设计迭代的效率。
背景链接1:国际物理设计会议ISPD(https://ispd.cc)是专注集成电路物理设计的国际研讨会,主题涵盖从ASIC和FPGA的传统物理设计到新兴半导体技术的物理设计自动化方法。每年ISPD会议同步举办国际物理设计竞赛,通常由国际知名芯片企业命题和组织,竞赛历时3个多月,结果在ISPD会议上揭晓。
背景链接2: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
-
2024-03-04
高成臣:砥砺耕耘三十五载,精雕微琢传感之芯
2023年1月,某超小型压力传感器芯片成功研制,器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该项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产品自主可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技术团队的负责人,57岁的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成臣倍感欣慰。他带领团队克服了研制难度大、配套实验能力不足等困难,最终不负所托,给用户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高成臣躬耕传感器制备和研究35年,不断追求完美,突破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关。
高成臣(左)指导学生工作
攻坚克难 于传感器领域辛勤耕耘数十载
1988年从东南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高成臣一直专注于压力传感器等物理量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开发,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卡脖子”关键技术,努力追求卓越,领导项目团队完成了耐高温、耐低温、耐大动态冲击、高精度等多款压力传感器的产品开发,圆满完成了多项重点装备的配套产品和供货任务。
高精尖领域的跋涉自然是困难重重,高成臣从不轻易放弃。2000年,某重大工程急需大量程差压传感器,但国内尚无可用产品。在当时没有可借鉴的技术方案、研制条件和配套能力不完备的情况下,面对国家急需,高成臣和项目组同事义无反顾...
-
2024-03-01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在“芯片设计奥林匹克大会”ISSCC上发表5项成果
近日,第七十一届国际固态电路大会(ISSCC 2024)在美国旧金山隆重举行,业界誉其为“芯片设计国际奥林匹克”。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部分师生赴美参加了此次盛会,并报告了各自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在本届ISSCC上,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业内高度认可并取得多项成就:
1.黄如院士-叶乐教授团队荣获ISSCC 2023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杰出技术论文奖)(Anantha P. Chandrakasan Award for Outstanding Distinguished-Technical Paper),这既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国际年度最高学术荣誉,也是ISSCC自1953年创办70年以来国内(含港澳地区)首次获奖;博士生高继航同学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沈林晓研究员和叶乐教授为通讯作者。(JihangGao, Linxiao Shen*, Heyi Li, Siyuan, Ye, Jie Li, Xinhang Xu, Jiajia Cui, Yunhung Gao, Ru huang, and ...
-
2024-03-01
北大首个!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教授团队博士生李和倚荣获SSCS国际固态电路协会博士生成就奖!
2月18日-2月22日,被业界誉为“集成电路设计奥林匹克大会”的第71届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在本届ISSCC大会上发布了2023-2024年度SSCS Predoctoral Achievement Award(国际固态电路协会博士生成就奖)获奖成果,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教授团队博士生李和倚凭借“硅基片上一体化集成的高能效电容型感知芯片”、“硅基片上3D堆叠集成的高能效电容型感知芯片”等成果,荣获2023-2024年度国际固态电路协会博士生成就奖,为北大首位获奖学生。该奖项旨在奖励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当年度全球最优秀在读博士生;自1983年设立以来,此前中国大陆仅5位在读博士生获奖。
获奖证书
李和倚同学颁奖现场
学生介绍: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020级博士生,师从黄如院士和叶乐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能效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高能效高精度传感接口集成电路设计等。目前已在芯片设计奥林匹克ISSCC、芯片设计国际顶刊JS...
-
2024-02-26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中心团队在忆阻器耦合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传统电路元件在处理外界物理信号时存在面积和效率的瓶颈,而新兴的忆阻器件具备丰富的内禀非线性动力学,这类器件底层的物理动力学带来了全新的计算资源,是产生自底向上智能涌现的关键。其中,具有时空耦合特性的莫特忆阻器及其耦合振荡动力学能够实现复杂且可控的群体动力学行为,从而能够实现对复杂传感信号的处理。这样一种新的计算系统有望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感器和处理单元之间的冗余数据移动,满足可穿戴电子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于先进的传感系统在速度、面积和能效方面需求。
图一、传感信息处理框架的对比
针对领域关键需求与挑战,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杨玉超教授课题组首次硬件实现了电容耦合的VO2相变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传感数据遵循分层处理原则,包括传感预处理(编码、过滤和特征增强)到后处理(识别、分类和定位)。针对预处理模块,团队首先制备出具有高度均一性的氧化钒忆阻器件,并基于此构建具有传感功能的VO2振荡器。进一步利用电容电路耦合多个VO2振荡器构建出同步动力学特征,其中,信息被编码在同步后的相位差中。该耦合VO2振荡器网络用于构建传感预处理的连续时间动态系统,...
-
2024-02-23
中国首次!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教授(沈林晓研究员)团队荣获芯片设计奥林匹克ISSCC年度唯一最佳论文
近日,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全球最高级别学术会议ISSCC传来特大喜讯,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教授(沈林晓研究员)团队荣获ISSCC 2023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杰出技术论文奖)(Anantha P. Chandrakasan Award for Outstanding Distinguished-Technical Paper),这既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国际年度唯一最高学术荣誉,也是ISSCC自1953年创办70年以来国内(含港澳地区)首次获奖,表明北京大学团队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已经获得国际最高创新水平的认可。
颁奖现场
该工作(JihangGao, Linxiao Shen*, Heyi Li, Siyuan, Ye, Jie Li, Xinhang Xu, Jiajia Cui, Yunhung Gao, Ru huang, and Le Ye*,“A 7.9fJ/Conversion-Step and 37.12aFrms Pipelined-SAR Capacitance-to-Digital Converter with kT/C Noise...
-
2024-02-22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在储备池计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设备产生的数据、尤其是包含时空信息的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循环神经网络在处理这一类数据方面有显著的独特优势。然而,RNN复杂的内部连接关系带来了沉重的存储开销,连同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等问题,使得它面临着训练难度大、硬件成本高的挑战。作为传统RNN的一种变体,储备池计算(Reservoir Computing)用相对固定的非线性储备池替代了复杂的循环互连结构,大大降低了训练和实现成本。目前储备池计算已被成功应用于动作模式识别、语音识别、气象预测等重要领域。储备池一个关键物理参数是其时间特性,会以高度任务特异性的方式显著影响系统的性能。这意味着针对不同任务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控储备池。但与之相反地,当前实现物理储备池的电子器件往往被用作一个“黑盒子”,特性由制备工艺决定,通常不具备适应性。这一局限使得大多数已被报道的储备池计算系统只能完成与特定物理器件时间尺度相匹配的任务,极大地限制其应用。
图1:时间特性可变的储备池和闭环储备池架构
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闭...
-
2024-02-21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中心团队在基于忆阻器阵列的无线物联网频率生成与混合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无线物联网(WIoT)在智慧工厂、智能家居及安防监控等各种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点关注。与传统网络相比,WIoT无需电缆或物理连接,易于设置并减少了对人工干预的需求,有助于大大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现代化的WIoT硬件既可以利用较高频率实现近距离高速数据交互,也可以在相对较低的频率实现传感数据与边缘或云处理中心的远距传输。频率生成与混合是实现高效率无线传输中极为关键的步骤;然而,现有的频率生成与混合模块通常采用独立的生成与混合电路,基于传统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器件,使用寄存器、环形振荡器、数模转换器和运算放大器等复杂数字和模拟电路,同时未面向较低频的WIoT传输链路进行针对性设计,天然的产生较高延迟和能耗。
图1:无线物联网中的频率生成与混合
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杨玉超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VO2忆阻器的高一致性、可校准频率振荡器,进一步基于该振荡器构建了尺寸为8×8的VO2忆阻器阵列,配合紧凑设计的外围电路实现了频率原位生成和可编程频率混合系统,并利用软硬件协同设计完成了端...
-
2024-02-19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图像存储系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以图像为代表的海量且高速生成的多源化数据给当前的存储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图像存储基于冯诺依曼计算架构,采用JPEG、JPEG2000、BPG等编码对图像进行压缩后存储于机械硬盘、固态硬盘(闪存)等外存。然而,在应对当前图像存储需求时,上述过程仍存在一定的挑战:在编码层面,传统技术中固定模式的时域-频域变换和量化矩阵,使其在应对多源图像数据压缩任务时难以同时获得高质量还原图像和高压缩效率;在器件层面,基于磁盘和闪存的等外存设备由于器件单元的存储容量有限,制约了存储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在架构层面,由于外部存储单元与处理器单元分离,导致图像数据在压缩和解压缩过程中需要反复传输,造成了大量时间和能量的损耗,限制了存储效率的提升。
图1:近外存的存内计算架构
针对以上关键问题,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近外存的存内计算架构用于多源图像数据的高效压缩-存储-解压缩(图1)。该架构将外存模块和存内计算模块集成在同一单元中,利用忆阻器交叉阵列加速图像压缩网络,有效降低了数据搬运造成的能耗...
-
2024-02-05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团队在超短脉冲激光硅刻蚀设备创制方面取得突破并获IEEE-TSM 2023最佳论文荣誉奖
近日,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在《IEEE半导体制造技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上发表的《Automatic Pico LaserTrimming System for Silicon MEMS Resonant Devices based on Image Recognition》被评为该期刊2023年度最佳论文荣誉奖(1-3篇/年)。论文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刘玉县(导师:张大成教授),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崔健高级工程师,共同作者包括张大成教授和赵前程正高级工程师。
硅微机械传感器(MEMS)芯片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易大批量制造等显著特点,已成为航空航天、通信电子、汽车电子等重要产业的关键核心器件。MEMS芯片微结构工艺相对误差大,带来其力学特性参数不对称,致使MEMS传感器精度退化,影响批产良率。当前,行业内仍缺乏具备通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完整误差分析及晶圆级调控解决方案,成为高端...
-
2024-01-20
集成电路学院召开2023年度统战工作新年座谈会
2024年1月16日下午,集成电路学院在微纳电子大厦306会议室召开2023年度学院统战工作新年座谈会。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学院各民主党派人士代表参加会议。座谈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军华主持。
会议伊始,学院党委书记王源就《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进行领学。文章中强调,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我们党百年统战的历史性贡献和新时代统战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用“十二个必须”对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作出概括,学院党委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
随后,学院院长蔡一茂(农工党党员)向与会人员介绍政协北京市昌平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情况。他强调,作为北京大学民主党派人士代表,一方面要强化责任担当,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姿态,主动参与各级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积极有效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将个人发展与学院建设、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
接下来,参会人员围绕统战工作、学院建设...
-
2024-01-17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王路达团队提出固态纳米孔器件特定位点修饰的新方法
近年来,由于纳米技术、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固态纳米孔器件受到日益增多的关注。得益于其纳米级尺寸和高功能化的表面,固态纳米孔器件在分析、检测、分离以及能源转换等诸多领域被广泛研究。固态纳米孔器件的各项功能主要源于其表面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对固态纳米孔器件的表面调控是实现各项功能的基础。化学修饰是调控固态纳米孔器件表面性质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然而,现有化学修饰存在反应位点随机,容易造成缺陷等缺点,因而限制了当前固态纳米孔器件的性能。因此,发展一种针对固态纳米孔器件特定位点修饰的新方法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图1.定点修饰的纳米孔石墨烯器件
为了实现位点精准可控的化学修饰,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王路达课题组以单层石墨烯为材料,借助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发展了一种预锚定的方法以定点修饰石墨烯固态纳米孔器件(如图1)。在本研究中,通过该方法对石墨烯纳米孔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得到具有高功能化,高表面电荷密度的石墨烯纳米孔。理论模拟表明,纳米孔附近表面电荷密度的提高能够带来优异的阴阳离子选择性和盐差能转换性能。离子输运测...
-
2024-01-15
集成电路学院教工二支部联合集成微纳系统系开展党建业务融合特色活动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的“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工作思想,2024年1月11日,集成电路学院教工二支部联合集成微纳系统系召开教工二支部扩大会议暨集成微纳系统系年度工作总结会,教工二支部和集成微纳系统系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卢奕鹏老师主持。
首先,教工二支部党支书赵前程同志进行了题为《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教工二支部的基本情况。二支部于2022年3月成立,现有党员18人,主要来自集成微纳系统系和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随后带领大家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并提出教工二支部将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着力实现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目标。通过党建带动团队和文化建设,邀请非党员参加扩大会议,充分发挥支部的辐射作用。
随后,集成微纳系统系的教师各自分享了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和重要进展,展示了团队的最新成果。与会人员深入交流,增进了不同方向教师的相互了解。接下来,李志宏老师介绍了集成微纳系统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学科建设目标。与会人员积极发言讨论,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建议,不仅为集成微纳系统系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宝贵意见,也为支部党建...
-
2024-01-15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中心15篇论文入选第69届IEDM
第69届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 2023)于2023年12月9号至13号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在本届IEDM上,集成电路学院共有15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单位14篇,共同第一作者单位1篇)入选,研究成果覆盖了先进逻辑器件、新型存储器件、感存算融合器件及功率器件等多个领域。按论文第一单位统计,北京大学以14篇论文和IMEC、三星并列本届IEDM大会入选数量第一,同时也是录用论文最多的高校。北京大学已连续三年成为IEDM录用论文最多的高校,连续十七年在IEDM大会上发表论文。
在先进逻辑器件及可靠性研究方面发表论文5篇,内容包括:1)基于55nm节点商用逻辑工艺平台上研发的新型超低功耗隧穿场效应晶体管与标准CMOS的单片混合集成技术,及基于此平台研制的世界首个基于新型隧穿晶体管的极低功耗微控制器芯片(论文题目:A Sub-100nA Ultra-low Leakage MCU Embedding Always-on Domain Hybrid Tunnel FET-CMOS on 300mm Foundry Platform,第一作者:东南大学硕士生侯耀儒和北京大学博...
-
2024-01-12
集成电路学院举办师生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会
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坚持和完善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根据学校党委工作部署,集成电路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支部开展年度述职评议考核。本次述职评议会于2024年1月10日在微纳电子大厦103报告厅举行。校党委组织部人才建设办公室主任许凝,校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舆情办公室主任吕帆,校纪委纪检监察机构办公室副主任王宇凡,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师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兼)刘天舒,校学生工作部综合办公室主任王丽雅等学校代表到会指导。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王源,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军华、张舒,学院党委人事办公室主任涂成,学院党委秘书蓝睿妮以及学院各师生党支部书记(支委)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军华主持。
会议伊始,学院各学生党支部及教工党支部书记依次进行述职。各师生党支部认真落实学校相关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扎实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要求、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教...
-
2024-01-11
“工”聚合力“会”谱新篇——集成电路学院工会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2024年1月10日下午,集成电路学院工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微纳电子大厦103报告厅召开。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校工会主席安钰峰,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副总务长、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张宝岭,北京大学工会副主席、校机关工会主席田越出席大会。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王源等37名学院工会会员代表参加大会。大会由集成电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舒主持。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幕。安钰峰代表学校工会致辞。他首先对集成电路学院工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充分肯定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在工会筹备成立过程中发挥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作用。他强调,集成电路学院第一届工会委员会任期的五年正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的五年。学院工会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保持学院工会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履行工会组织的职责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齐心协力书写集成电路学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刘军华代表集成电路学院工会筹备组介绍会员代表产生情况并做工会筹备报告。他指出,学院工会成立是集成电路学院党委本学期的重要...
-
2024-01-11
集成电路学院学生参加EDA设计精英挑战赛获得佳绩
在第五届集成电路EDA设计精英挑战赛中,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设计自动化与计算系统系学生参加的4支队伍,分别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其中,硕士生史曦晢组成的单人队伍,荣获华大九天赛题“统计静态时序分析算法实现”一等奖,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处理拓扑排序的SSTA算法,实现了考虑Skewness的时序裕量计算,并优化了峰值内存。
此外,集成电路学院王润声教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林亦波研究员获得精心育人奖、优秀指导老师奖和专业贡献奖,郭资政同学获得学术进取奖,北京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
背景链接1:集成电路EDA设计精英挑战赛(https://eda.icisc.cn/)面向国内外高校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学生,旨在加强高校在集成电路EDA领域的创新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本届赛事由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EDA开放创新合作机制(EDA²)、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由国内外知名EDA企业拟定10道赛题,共有69所国内外高校的494支队伍报名(其中常规赛题452支、打榜赛题42支)、1182名位学生报名参赛(其中常规赛题1091名学生,打榜赛题91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