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2024-05-25
未名·芯论坛|5月23日第四十三期顺利举办
5月23日上午10时,由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后摩尔时代微纳电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北京大学校友会半导体分会联合主办的“未名·芯”论坛系列讲座第四十三期在线下成功举办。本期邀请国防科技大学吴学忠教授带来题为“关于高性能微惯性传感器发展的几点思考”。讲座由集成电路学院卢奕鹏研究员主持。
吴教授从当前国内微惯性传感器面临的问题切入开始了本次讲座。一方面,国内工业与消费领域产品被国外公司垄断;另一方面,微惯性传感器是装备在卫星拒止条件下实现自主导航的重要手段,该领域急需大量高性能微惯性传感器,因此国内该领域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针对以上问题,吴教授指出,微惯性传感器的结构创新设计是提高性能的永恒主题,并分别介绍了两类自研的先进设计:蝶翼式硅微加速度传感器与蜂巢式环形硅微陀螺仪。蝶翼式加速度计采用全差分敏感结构,从理论上排除了共模误差影响,同时采用大深度非贯通差分质量显著增大了检测灵敏度。蜂巢式环形硅微陀螺仪通过将原有的嵌套环形创新设计为蜂巢型,不仅实现了力学机械特性匹...
-
2024-05-23
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一行来访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5月21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薛泉、副院长易翔、副教授周长见、赵明剑一行来访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学院院长蔡一茂、副院长王玮、鲁文高参与交流。
会前,蔡一茂带领薛泉一行人参观了微纳电子大厦超净间,并简要介绍超净间建设情况。
会上,蔡一茂对薛泉一行人的到访表示诚挚的欢迎,并介绍了集成电路学院发展历程、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薛泉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学院发展、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情况,并表示希望两院能够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相互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增进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学科建设新篇章。
-
2024-05-21
ISEDA 2024国际会议圆满召开
5月10日-13日,由EDA开放创新合作机制(EDA²)和中国电子学会电子设计自动化专委会共同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协办,IEEE/CEDA、ACM/SIGD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中国电子学会、“后摩尔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委员会等作为顾问指导的2024年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EDA(ISEDA 2024)在西安陕西宾馆盛大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黄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郝跃,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CIO刁焱秋先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麦克马斯特大学教授Jamal Deen,IEEE会士、ACM会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David Atienza Alonso,IEEE终身会士、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Hans-Joachim Wunderlich,IEEE会士、Ampere Computing公司杰出工程师Sreejit Chakravarty,IEEE会士、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Mehdi B. Taho...
-
2024-05-17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3篇论文入选ASPLOS 2024会议
近日,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会议ACMASPLOS 2024在美国加州圣迭戈举行。在此次大会上,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共有3篇高水平论文入选,向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的同行展示了北京大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这3篇论文内容涉及深度学习内存优化、近存计算深度学习系统、大语言模型加速器等多个学术前沿领域。论文的详情如下:
1.基于图变换和图调度协同的DNN内存优化技术
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DNN)的内存消耗迅速增加,这主要归因于部分张量的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大的形状。虽然图调度技术是内存优化放入有效手段,但是该技术往往会显著影响性能,并且优化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已有的图变换技术主要侧重于优化性能而非内存。为了缓解上述问题,梁云团队提出了MAGIS,一个结合图变换与图调度的DNN内存优化框架。MAGIS利用树结构来表示裂变变换,并基于对图结构的分析构建了一个轻量的裂变变换搜索空间。MAGIS将一些图调度类型解耦为图变换与重排序,并设计了一种增量调度算法,从而高效地协调图变换与图调度。该工作以《MAGIS: Memory Optimization...
-
2024-05-16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AI for EDA数据集论文入选ICLR 2024
近日,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earningRepresentation(ICLR 2024)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提出的AI for EDA数据集CircuitNet 2.0论文入选。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效率的EDA方法辅助芯片设计(AIforEDA)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有望提高芯片设计质量,大幅缩短设计迭代周期。然而,大数据集的获取一直是AI相关研究的关键问题。高质量的公开数据集是推动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在数字集成电路后端设计中,由于生成数据需要的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大规模公开数据集仍然较为缺乏。
针对当前AI for EDA领域缺乏数据集的问题,北京大学黄如院士团队林亦波研究员、王润声教授等于2022年率先发布了CircuitNet数据集(新闻见【1】,全文见【2】,公众号新闻报道链接见https://mp.weixin.qq.com/s/-kKFumWo8f3sZYSAlRchdQ),2023年进一步发布了面向先进工艺的大规模数据集CircuitNet 2.0。相比于先前的版本,Circ...
-
2024-05-14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共6篇论文入选CICC 2024会议论文
近日,2024年定制集成电路大会(CICC)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举行。在本届CICC上,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共有6篇高水平论文入选,并有博士生李杰的高速ADC芯片论文荣获本届大会杰出学生论文奖。部分师生赴美参加了此次盛会,向国际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同行展示了北京大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上述6篇论文内容涉及高速ADC芯片、高能效电容传感器读出芯片、存内计算芯片、通用AI加速芯片等前沿领域。论文的详情如下:
1. 高速模数转换器ADC芯片,喜获杰出学生论文奖
高速模数转换器是高速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模块。对于通信速率要求的提升同样对模数转换器的转换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以上瓶颈,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沈林晓研究员课题组(黄如院士-叶乐博雅特聘教授团队)提出了一款利用比较器亚稳态信息提高分辨率和加快转换速率的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比较器亚稳态的存在是限制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速率提升的一个因素。本工作则利用比较器亚稳态的时间信息来获得两位的分辨率,在降低了闪烁码出现概率的同时加速了整体的转换速率。而针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本工作提出了一种片上自适应的时间校...
-
2024-05-07
未名·芯论坛校庆专场暨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顺利举行
2024年5月5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也是北京大学建校126周年之际,集成电路学院举办了校友返校、共叙情谊活动。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级卓有建树的校友齐聚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大厦,回首过往、畅叙未来。学院特为返校院友定制了集成电路学院的专属周边,包括院衫、院徽、杯子以及帆布包供院友挑选留念。
校友们签到领取礼物
首先,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对各位校友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从学科发展、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师资力量、创新体系建设、学科交叉合作等方面为大家介绍学院发展情况。他表示,学院的长久发展与建设是一代代微电子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结果,也是广大校友大力支持、携手并进的结果,希望校友们能够持续加强与母校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为母校贡献力量。
蔡一茂致辞
接下来,院长蔡一茂、副院长鲁文高与知存科技创始人兼CEO王绍迪、首席科学家郭昕婕为“北京大学-知存科技存算一体联合实验室”揭牌;院长蔡一茂、副院长鲁文高、工艺实验室主任张大成与万年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育林、研发负责人庞超为“北大-万年芯智能传感器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
-
2024-04-29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微纳全重实验室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王玮教授团队在离子电子学仿生神经突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与人工智能不同,生物智能采用离子作为信号载体,以神经突触和神经元为大脑的基本功能单元。通过化学神经递质和离子通道,生物智能可以实现各种生理过程。这种计算机制使得人脑能够迅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展现出卓越的性能。离子电子学利用多种离子作为信号载体,能够携带丰富的生物兼容性信息,可直接在非生物与生物系统之间实现多种离子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有望打破非生物界面与生物界面之间的信息壁垒,在神经修复、脑机接口及混合人工智能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然而,如何在与生物突触动作电位相近的低工作电压下实现仿生突触的关键特性、并实现晶圆级制造,仍是一大挑战。
图1:离子电子学仿生神经突触器件与生物神经系统相交互实现混合智能系统
针对离子电子学仿生神经突触器件现存的挑战,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王玮教授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仿生神经突触器件,该器件能同时实现晶圆级制造、生物兼容性、低工作电压、多种信号载流子、静电屏蔽和多级电导连续可调等特点。
通过设计纳米限域空间的几何形态,两种不互溶的电解质溶液在漏斗形纳米沟道的尖端形...
-
2024-04-22
运动赛场展英姿 师生健儿显风采
4月19、20日,
北京大学春季运动会于五四操场盛大举行。
看!师生运动员们以斗志昂扬的姿态驰骋赛场;
听!师生观赛者们用如雷贯耳的呐喊声为运动健儿加油助威;
集成电路学院的师生们在绿茵场上感受运动的激情,享受收获的喜悦。
本次运动会,我院取得团体总分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并喜获入场式风采展示奖,
充分展现我院师生勇于拼搏的运动精神以及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师生风采吧~
最后,要特别感谢为本次运动会做出宝贵贡献的师生志愿者们。
运动会也因在幕后付出的你们而精彩!
-
2024-04-17
集成电路学院召开党委扩大会 暨党纪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
2024年4月17日上午,集成电路学院党委召开党委扩大会暨党纪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结合郝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党纪学习教育动员暨2024年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和《北京大学党纪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对集成电路学院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进行部署安排。学院党委书记王源主持会议,党委副书记张舒、刘军华,各师生支部书记,以及学院党纪学习教育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王源做部署动员讲话,他强调了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传达了北京大学党纪学习教育动员暨2024年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对学院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做了整体部署和提出具体要求。他指出,学院已第一时间成立了党纪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将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指导全院师生党员认真参加党纪学习教育。
会议指出,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的必然举措,是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和集成电路学科建设的有力保证。
会议强调,学院要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要提高思想认识...
-
2024-03-25
方大聚能董事长曲灵钧一行来访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2024年3月21日上午,风电新能源领域知名企业方大聚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曲灵钧,总裁李阳,技术总监孙建文,研发工程师司明一行到访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胡丹,集成电路学院教授王金延,副教授王茂俊,助理教授魏进参与交流。
蔡一茂对曲灵钧先生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向来宾介绍了集成电路学院教学科研的总体情况。接着,魏进针对企业感兴趣的科研方向,汇报了团队在高稳定性GaN功率器件及功率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内容及进展。方大聚能总裁李阳先生也对公司的业务范围、技术方向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双方均表示此次来访为学院和企业之间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并就未来潜在的合作方向展开了积极讨论,在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初步意向。
-
2024-03-19
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曹立泉副书记一行来访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2024年3月14日下午,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曹立泉,人力资源部主任丁鹏,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学良,光传输事业部部长瞿鹏飞,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事业部副部长黄晓宗等一行来访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学院党委书记王源,院长蔡一茂,副院长王玮、鲁文高,党委副书记张舒参与交流。王源书记主持会议。
王源对曹立泉一行的来访表示诚挚的欢迎,接着鲁文高介绍了近年来集成电路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果。黄晓宗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的历史沿革、组织架构、专业方向和发展现状,并表达了研究院希望在多方面与集成电路学院开展合作的需求。
会上,双方围绕人才引进、科研交流、项目合作等方面展开了积极讨论并找到了许多契合的研究方向及合作模式。曹立泉对集成电路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期待未来双方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增进学院对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的了解,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交流。
-
2024-03-18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2篇文章入选2024年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国际研讨会(FPGA 2024)
近日,2024年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s,FPGA 2024)于3月3日在美国加州蒙特雷召开,会议长文接收率为22.47%,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共有2 篇论文在会上发表,成果涵盖新硬件设计与FPGA编程语言,领域特定编译框架等多个方面,相关内容简介如下:
图一博士生郝晓辰
图二博士生肖有为
(一)面向FPGA和GPU性能可移植的统一编程框架
张量计算在深度学习、量子计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非常适合在FPGA和GPU上实现显著加速。将相同的算子在这两类设备上实现,可以充分发挥它们在能耗、精度、延迟等方面的各自优势。然而,由于这两类设备采用完全不同的编程模型,用户需要分别进行编程和优化,极大限制了具有这两类设备的异构系统的广泛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大学梁云教授团队提出统一编程框架POPA。该框架利用架构抽象实现了同一算子描述的可移植性,然后通过对抽象硬件的专门化处理实现了在不同平台上的高性能。PO...
-
2024-03-15
泰瑞达公司王涛总监一行来访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2024年3月13日上午,全球知名测试设备与方案提供商泰瑞达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王涛、经营策略总监NATALIAN ZHAOYAN ZHAI DER、销售经理张仲源、应用工程师邵帅来访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学院院长蔡一茂教授、副院长刘晓彦教授、贾嵩研究员、崔健高级工程师、王宗巍副研究员、叶红飞工程师参与交流。
蔡一茂首先对王涛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接着向他们介绍了北京大学集成电路的学科建设情况。贾嵩介绍了集成电路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随后,NATALIAN向参会人员讲解了泰瑞达公司针对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推出的“大学计划”项目,表达了借助此项目以人才培养为起点与集成电路学院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殷切愿望。
会上,双方围绕“大学计划”中的课程安排和实验条件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双方均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加强沟通,进一步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2024-03-15
集成电路学院林亦波研究员团队学生赵春源在ISPD2024会议上荣获“GPU/ML加速布线竞赛”第一名
近日,2024年国际物理设计竞赛结果在第三十三届国际物理设计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al Design, ISPD)上揭晓。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设计自动化与计算系统系林亦波研究员指导工学院本科生赵春源荣获第一名的佳绩。
本届竞赛由英伟达主办,题为“GPU和机器学习加速大规模全局布线(GPU/ML-Enhanced Large Scale Global Routing Contest)”,该奖项吸引了来自包括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等地的研究团队组成的52支队伍参加。北京大学团队提出的高效GPU异构并行布线算法,在竞赛中斩获最高成绩,有望通过异构并行计算提高芯片设计迭代的效率。
背景链接1:国际物理设计会议ISPD(https://ispd.cc)是专注集成电路物理设计的国际研讨会,主题涵盖从ASIC和FPGA的传统物理设计到新兴半导体技术的物理设计自动化方法。每年ISPD会议同步举办国际物理设计竞赛,通常由国际知名芯片企业命题和组织,竞赛历时3个多月,结果在ISPD会议上揭晓。
背景链接2: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
-
2024-03-04
高成臣:砥砺耕耘三十五载,精雕微琢传感之芯
2023年1月,某超小型压力传感器芯片成功研制,器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该项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产品自主可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技术团队的负责人,57岁的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成臣倍感欣慰。他带领团队克服了研制难度大、配套实验能力不足等困难,最终不负所托,给用户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高成臣躬耕传感器制备和研究35年,不断追求完美,突破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关。
高成臣(左)指导学生工作
攻坚克难 于传感器领域辛勤耕耘数十载
1988年从东南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高成臣一直专注于压力传感器等物理量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开发,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卡脖子”关键技术,努力追求卓越,领导项目团队完成了耐高温、耐低温、耐大动态冲击、高精度等多款压力传感器的产品开发,圆满完成了多项重点装备的配套产品和供货任务。
高精尖领域的跋涉自然是困难重重,高成臣从不轻易放弃。2000年,某重大工程急需大量程差压传感器,但国内尚无可用产品。在当时没有可借鉴的技术方案、研制条件和配套能力不完备的情况下,面对国家急需,高成臣和项目组同事义无反顾...
-
2024-03-01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在“芯片设计奥林匹克大会”ISSCC上发表5项成果
近日,第七十一届国际固态电路大会(ISSCC 2024)在美国旧金山隆重举行,业界誉其为“芯片设计国际奥林匹克”。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部分师生赴美参加了此次盛会,并报告了各自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在本届ISSCC上,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业内高度认可并取得多项成就:
1.黄如院士-叶乐教授团队荣获ISSCC 2023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杰出技术论文奖)(Anantha P. Chandrakasan Award for Outstanding Distinguished-Technical Paper),这既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国际年度最高学术荣誉,也是ISSCC自1953年创办70年以来国内(含港澳地区)首次获奖;博士生高继航同学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沈林晓研究员和叶乐教授为通讯作者。(JihangGao, Linxiao Shen*, Heyi Li, Siyuan, Ye, Jie Li, Xinhang Xu, Jiajia Cui, Yunhung Gao, Ru huang, and ...
-
2024-03-01
北大首个!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教授团队博士生李和倚荣获SSCS国际固态电路协会博士生成就奖!
2月18日-2月22日,被业界誉为“集成电路设计奥林匹克大会”的第71届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在本届ISSCC大会上发布了2023-2024年度SSCS Predoctoral Achievement Award(国际固态电路协会博士生成就奖)获奖成果,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教授团队博士生李和倚凭借“硅基片上一体化集成的高能效电容型感知芯片”、“硅基片上3D堆叠集成的高能效电容型感知芯片”等成果,荣获2023-2024年度国际固态电路协会博士生成就奖,为北大首位获奖学生。该奖项旨在奖励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当年度全球最优秀在读博士生;自1983年设立以来,此前中国大陆仅5位在读博士生获奖。
获奖证书
李和倚同学颁奖现场
学生介绍: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020级博士生,师从黄如院士和叶乐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能效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高能效高精度传感接口集成电路设计等。目前已在芯片设计奥林匹克ISSCC、芯片设计国际顶刊JS...
-
2024-02-26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中心团队在忆阻器耦合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传统电路元件在处理外界物理信号时存在面积和效率的瓶颈,而新兴的忆阻器件具备丰富的内禀非线性动力学,这类器件底层的物理动力学带来了全新的计算资源,是产生自底向上智能涌现的关键。其中,具有时空耦合特性的莫特忆阻器及其耦合振荡动力学能够实现复杂且可控的群体动力学行为,从而能够实现对复杂传感信号的处理。这样一种新的计算系统有望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感器和处理单元之间的冗余数据移动,满足可穿戴电子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于先进的传感系统在速度、面积和能效方面需求。
图一、传感信息处理框架的对比
针对领域关键需求与挑战,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杨玉超教授课题组首次硬件实现了电容耦合的VO2相变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传感数据遵循分层处理原则,包括传感预处理(编码、过滤和特征增强)到后处理(识别、分类和定位)。针对预处理模块,团队首先制备出具有高度均一性的氧化钒忆阻器件,并基于此构建具有传感功能的VO2振荡器。进一步利用电容电路耦合多个VO2振荡器构建出同步动力学特征,其中,信息被编码在同步后的相位差中。该耦合VO2振荡器网络用于构建传感预处理的连续时间动态系统,...
-
2024-02-23
中国首次!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教授(沈林晓研究员)团队荣获芯片设计奥林匹克ISSCC年度唯一最佳论文
近日,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全球最高级别学术会议ISSCC传来特大喜讯,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教授(沈林晓研究员)团队荣获ISSCC 2023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杰出技术论文奖)(Anantha P. Chandrakasan Award for Outstanding Distinguished-Technical Paper),这既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国际年度唯一最高学术荣誉,也是ISSCC自1953年创办70年以来国内(含港澳地区)首次获奖,表明北京大学团队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已经获得国际最高创新水平的认可。
颁奖现场
该工作(JihangGao, Linxiao Shen*, Heyi Li, Siyuan, Ye, Jie Li, Xinhang Xu, Jiajia Cui, Yunhung Gao, Ru huang, and Le Ye*,“A 7.9fJ/Conversion-Step and 37.12aFrms Pipelined-SAR Capacitance-to-Digital Converter with kT/C Noise...